(资料图片)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8月23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这也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即为“出暑”,意味着酷热天气即将结束,逐渐转入气象意义上的凉秋,随即从南向北陆续迎来水稻的收割季节。放眼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此时处处呈现着“金涛麦浪、稻谷飘香”的农耕繁忙景象,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时至处暑,秋意渐浓、凉风习习,但白天难免还会出现高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老虎”,故而要多多提防“秋老虎”来临之时的回热天气,也要防范气温变化带来的伤风感冒,还要“贴好秋膘”。民间自古有“处暑雨水贵如金”“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伴随着淅淅沥沥的秋雨,“春捂秋冻”的民间经验提示着我们,不宜过早添加衣物,因为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而身处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意志也需要“秋冻”来磨砺、浮躁的心灵需要“收养”来沉静。

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为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储备能量,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走向萧瑟,农作物日渐成熟、丰收在即。处暑过后,昼暖夜凉、温差较大,有利于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加快成熟,所以民间也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由于今年夏季气温居高不下,全国各地农作物生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而要做好抗旱保收工作,确保全年粮食丰收增产、“中国饭碗”越端越稳。

一方面,针对部分地质缺水区域,广开各路水源、提升灌溉能力,通过架设输水管道、挡渠蓄水提水,引导农户科学用水,分时段错峰浇灌农作物,做到“歇人不歇工”,减少高温时段对水的蒸发,同时指导农民朋友采用抗旱剂、保水剂、叶面肥等方式提高作物抗旱能力,全方位缓解田地作物旱情。另一方面,要抢抓有利时机、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通过减少除草、遮阴覆盖、微喷微灌等方式增墒降温,确保经济作物正常生长。此外,还要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做到水资源调配高效有序,抗旱救灾措施因地制宜、精准精细,确保秋粮生产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

处暑时节,是农民劳作丰收的伊始,也是年轻干部扎根基层,立足当下、铆足干劲,在新时代浪潮中奉献青春、拾获丰收的好时节。当前,全国各地正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广大青年干部当以百姓心为心,深入基层一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脱贫成果等涉及面广、贴近群众的基层具体工作上,以实干的姿态投身解民忧、纾民困实践,把初心厚植于心、让使命落实于行,确保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展示“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青年自信,收获一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的秋天。

“天上双星和,人间处暑秋”。无论是农民群众,还是青年干部,最是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基层的乡间田野上踔厉奋发、担当作为,追求生命的厚度,追求价值的升华。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份“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民族精神,才得以让“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一步步逼近现实,推动着“中华号”巨轮驶向梦的彼岸。

稿源:荆楚网

作者:付云(襄阳襄州)

摄影:王丽(湖北襄阳)

责编:詹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