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深秋的荆楚大地,层林尽染,漫江碧透。10月18日晚,作为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子活动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北省作家协会、湖北大学联合主办的“遇见长江”文学周——“湖北文学之夜”在湖北大学礼堂璀璨上演。

文学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识,代表着一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文化高度。往历史深处回溯,“中华诗祖”屈原,创作的《楚辞》与《诗经》并称为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深刻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文人风骨;在长江两岸行走,李白在蜀中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崔颢在黄鹤楼题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潘阆在钱塘江观潮“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长江承载着中华文脉一路前行,它昭示着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映照着“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的坚定文化自信,体现着湖北是长江文明形成的关枢之地的沉甸甸责任。

湖北是一本厚重的书,文学是这本书最重要的篇章。精读这些篇章,百读不厌、常读常新。读屈原辞赋,钦佩其高洁品格和满腔悲愤;读李白诗歌,惊艳其浪漫气息和旷世奇才;读东坡名篇,追慕其旷达豪放和多才多艺;读岳飞词作,共情其壮怀激烈和家国情怀……如同这句台词,“只要黄鹤楼的诗在,黄鹤楼就在,理想就在。”每个人听到心中都会浮现一个黄鹤楼的样子,它满足了人们对文学的向往,透着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承载着千万人“吾往矣”的诗和远方。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深入实施“湖北省作协文学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2024年,刘醒龙的《听漏》、李修文的《猛虎下山》成功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第四期项目名单,为入选作品最多的省份;此外,李鲁平的《长江这10年》、林东林的《唯见长江——一座城和一条江的纪事》等作品书写长江、歌咏长江、思考长江,也给文学长江增添了湖北力量;特别令人欣喜的是,今年8月,湖北90后作家“野亮”以作品《我不是文豪》摘得第九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二等奖,废斯人、文西入选首届“文学新势力”十大青年作家,既凸显文学鄂军在网络文学领域异军突起,也昭示文学新人“后浪推前浪”,湖北文学创作态势喜人、生态良好。

文化,旅游竞争力的核心密码;文学,文旅融合的独特IP。现在,跟着诗词去旅行,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外国人“种草中国”的“由头”。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人们在武汉登临黄鹤楼,与“诗仙”悠然对句,同程旅行平台数据显示,黄鹤楼入围国庆假期首日全国景区热度前十;在黄冈游览东坡赤壁,与“坡翁”故国神游,《大江东去》实景剧场单日线上预约超过6000人……“旅游活动本质上是精神文化活动。”文学长江不仅文脉源远流长,而且也日益成为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要加快文旅融合步伐,让文学作品中那一幕幕难忘的场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回回生动的故事走进文旅线路、文旅景点,成为“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的别样精彩。

“遇见长江”,郁郁乎文哉。让我们追逐文学长江的滚滚流水,捕捉火热生活迸发的灵感,以激情作笔,以实干为底色,写就新时代长江文化传承发展的壮丽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何火(湖北黄冈)

责编:袁莉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