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7月30日7月29日下午三点,成都艳阳高照。布落在各区县的49个运动场馆里,来自全世界各国的运动员们“激战正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此刻的成华区杉板桥篮球场,69岁的杉板桥大爷李春盛正眉飞色舞地和远道而来的球迷打成一片:欢迎来到杉板桥篮球娱乐中心……

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现场(央广网发 李秀江摄)

再过几个小时,吃过晚饭后,6岁半的李暖暖喊上他的父亲,要下楼去跑步了。走在晨辉公园的绿道上,他边跑边催促:“快点嘛,这么慢9点前就跑不够1万5千步了。”

距离晨辉公园不到5公里的三色路,26岁的陈双双正在和朋友熊颖在练习滑板车。就着晚9点的成都夜色,滑板公园和后备箱夜市融合在一起,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打卡点。

像李春盛、李暖暖、陈双双这样过着运动生活的成都人,在成都街头的“犄角旮旯”里,每天上演着。

这得益于近年来成都全方位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创造的条件。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秉承着这样的城市运营理念,成都近年来新建改建大运场馆49座,其中改造36座;新建改造达到省级以上标准的体育公园22个,打造社区运动角示范项目200余处、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400余个。这些国际标准的比赛场地,让成都人在家门口欣赏顶级赛事成为新常态;同时城市对街头的“金边银角”进行合理规划、建设,让街头曾经的“犄角旮旯”变成了各种运动的宝藏之地,也让居民实现了随时随地运动的可能性。

如今在成都街头走一走,放眼望去,不仅有美食美景美女,还有成都随处可见的运动“多巴胺”。

办赛兴城

7月28日晚,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这里隆重开幕。6500余名运动员渐次入场。在接下来的10余天时间里,经过激烈角逐,18个竞赛项目共将产生269枚金牌。

成都大运会是党的二十大后国内举办的首个世界级大型体育赛事,也是中国西部地区首次承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成都大运会执委会体育竞赛部(反兴奋剂部)专职副部长,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在7月29日下午的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运会的举办,必将成为成都体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对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时间往前拨,成都对世界顶级体育赛事和世界性体育机构的渴望,从未停止过。2017年底,成都正式提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2018年12月,成都获得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举办权。在获得大运会举办权后,成都举办了第18届世界警察与消防员运动会;2022年举办了北京冬奥会后国内首个顶级国际赛事——第56届国际乒联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

成都对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国际大体联秘书长艾瑞克·森超甚至毫不吝啬对成都的夸奖之词:“今天的成都不是准备好了,而是超级准备好了”。

“大运会之后,成都还先后取得了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举办权,同时吸引了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世界冰壶巡回赛亚太总部落户。”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信介绍。

近年来,成都以筹办大运会为牵引,坚持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理念,全方位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其中在基础设施上下足财力支持,新建改建大运场馆49座,其中改造36座,在其中22个场馆打造智慧场馆运行管理平台,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体育特色基地,全市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综合水平进入全国前五。多个国际体育组织授予成都为“黄金主办城市”“卓越贡献城市”等荣誉,成都体育赛事全球影响力跃居全球第28位,进入中国前三。

街角运动宝藏

事实上,成都正全力以赴让全民都热爱上运动,喜欢上运动。成都也一度向美国洛杉矶、哥伦比亚等街头运动文化浓厚的城市学习、取经。

走在成都的街头,可以常见到这样的画面:一边吃着“香香嘴”,一边看隔壁运动场上的人挥汗如雨。比如,在成都市抚琴街道抚琴北一路街口,有一个利用城市“金角银边”打造的“迷你运动角”,隔着护栏网就是一街的火锅、串串,打着球、闻着香。炎炎夏日,清晨和傍晚这个街边角落都聚满了居民,排着队等着上场一展身手。这个运动角是成都市利用城市街角“剩余空间”“金角银边”补充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一个创新。

“天时地利人和”,2020年以后,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意见”,恰好对上了成都老百姓的“意见”——关注生活品质的成都人,买房子也要问周围有没有体育公园、运动生活角。

根据成都市体育局2021年针对市民的一项“运动意愿”调查,接近一半受访者觉得“家门口的体育设施还不够”,七成以上受访者希望在家附近的城市绿地植入更多运动设施,把更多空间利用起来,打造成运动场所。

从此以后,那些街旁的空地、屋顶的平台、老旧的厂房、桥下的空间、短期内暂不开发的土地……都成了成都体育系统眼里的“金角银边”,他们聘请了专业的调研机构,对这些空间进行调查摸底,想把它们改造成社区运动角。

在成都大运会的助推下,成都甚至将体育设施作为基础,明确了“家门口运动空间体系”构建的目标和路径。就这样,在成都,体育公园不断呈现,街角篮球场等社区运动角多了起来,天府绿道沿线的绿道健身新空间成为“网红”,立交桥下也有了健身区。成都市体育局的理想设计是,从城市里任何一户人家出发,5分钟就能找到跑步的地方,10分钟就能打上篮球,15分钟就能游泳、玩轮滑。

2021年,成都出台文件,计划用3年时间分批次完成600个剩余空间打造,将城市中的“边角余料”,有序规范地变为“金角银边”。

成都还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编制发布全国首个《家门口运动空间设置导则》,利用城市闲置空地、“金角银边”等布局多样化便民运动空间,营造“一社区一品牌”的运动生活场景,打造社区运动角示范项目212处、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400余个、社区级智能健身设施示范项目111个,让市民享有更多更方便的运动空间。

雄心壮志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成功举办,让成都集聚了全世界的目光。后大运时代的成都,路在何方?

在7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这样做了阐述。近年来发布的《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纲要》《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就已经在谋划大运会后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发展路径。成都提出了三个阶段性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建成赛事体系完备的世界赛事名城,即到2025年建成赛事体系完备的世界赛事名城,每年举办国际级和国家级赛事50项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到2030年建成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世界体育名城,体育在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经济生产力、市民健康力、社会亲和力、文化传播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到2035年建成体育融入市民生活、运动成为城市高品质生活特质的世界生活名城。

目标明确,实施路径又是怎样的?作为本届大运会承办的主要区县,成都龙泉驿区、双流区贡献着重要的支撑力量。

龙泉驿区政府副区长王旭涛表示,龙泉驿区是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主媒体中心和大运村、大运公园所在地,也是游泳、体操等重要赛事举办地。大运会结束后,重点引进世界杯田径赛、世界杯游泳锦标赛、苏迪曼杯、汤尤杯等知名国际赛事和U系列篮球赛等全国性赛事。

“后大运时代,双流区将立足体育惠民,聚焦全球视野,继续承办和新引进大型国际国内、专业高质IP赛事活动。”成都市双流区政府副区长薛燕女士说,以专业赛事为依托,延续大运热度,充分利用已引进的ATP250成都网球公开赛、国际网联世界巡回赛青少年年终总决赛、“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等国际大型比赛,接棒大运赛事。

“成都坚持办赛提能,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表示,举全市之力,全力筹备2024年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积极对接国际体育组织和全国单项体育协会,争取引进更多赛事,举办ATP250成都公开赛、世界体育舞蹈节、铁人三项世界杯、国际网联世界巡回赛青少年年终总决赛、国际篮联三对三世界巡回大师赛等国际赛事。利用大运会、世运会等重大赛事契机,以“体育+”“+体育”为特色的文体旅农商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进一批链主企业、重大项目落户成都,力争2023年实现体育产业增速超15%、产值超1150亿元。

“当我们在考虑促进城市焕新和提升发展活力的时候往往首先就会想到体育,就像此前英国曼彻斯特摆脱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一样。”在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教授看来,大运会的筹办和成功举办将进一步完善成都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升成都的国际吸引力。同时结合赛事名城打造,赛事体系与体育消费场景成型成势,让成都充满可持续、可感知的活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