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三)
宋-欧阳修
(相关资料图)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注 释
红树:此处指开满红花之树。
长郊:开阔平远的郊外。
诗词简析
此首是《丰乐亭游春三首》之三,如果说第一首传达了欧阳修自己的爱春惜春之情,那么这首则传达了游人共同的爱春惜春之情,我们来看一下。
“红树青山日欲斜。”
红花满树,青青山峰,日轮西斜,太阳眼看就要落山了。这里要注意“红树青山”,因为这两个词连用,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秋日景色,比如唐许浑的“红叶青山水急流”,就是典型的写秋笔法,然而这里描写的是暮春,所以只能理解为尚还挂满红花的树。
“长郊草色绿无涯。”
放眼向郊外望去,平野开阔,无边无涯,满覆着春草。人眼与绿色最为相得,所以处在这绿的海洋,人是一种想放飞的心情。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游人也不管春是否即将老去,因为地上有瓣瓣落花,走在其间,一不小心就会踩上一片两片,依旧往来不绝,恋恋不舍的在亭前、亭后、亭左、亭右欣赏残春的风光,全然忘记了时间的存在,因为正如第一句所言,此时已经红日西坠,天将入暮,他们可还有很长的一段山路走,这才能返回山下自己的家呢。
有的版本把“游人不管春将老”写成“游人不管春将尽”,这就不是诗家的态度,而有些不大懂诗了。因为“尽”是个程度副词,只能说明春快要过完了,却很难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感情投入,相反,“老”则是一个拟人的词汇,这个词一用,游人眼中的春,便像极了一个人的人生,它从咿呀学语走来,也曾有过天真烂漫的童年,然后是青春的理想和激情,最后直到变成苍颜白发的老年,正因为去日无多,所以眼前的一切便弥足珍贵,所以游人才会不管不顾,而宁愿尽可能的再多陪春一会。
当然第四句的“踏落花”,尤其“踏”字,给人的观感并不甚美好,我初读此诗时,还以为是太守替脚下的落花惋惜,希望游人的脚步能放轻点,后来熟读了几遍,这才弄清了太守的本意,原来落花的引入,一方面是为了押韵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说明此时的春已经是残春,而残春尚且如此多情眷恋,那么游人内心对春的爱之深、意之切又何须多言。
好了,说了这么久,太守呢?太守哪去了?太守自然也夹在这游赏残春的队伍中,然而太守毕竟又不同于其他人,因为就像太守自己说的: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假如此时的太守并没有喝醉,那么他一定在“述”他的“文”,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这首诗。诗人是幸福的,因为他总能将生命的轨迹,记述为一首首小诗,珍藏在内心深处的某所殿堂,然后当他老了,再也无力四处走动,打开这所殿堂,那些曾经的一切,青春的呐喊,时光的记忆,都会一一走到他的面前,同他握手,与他耳语,诗人,又变年轻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而孤,母郑氏亲自教学。天圣八年进士,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后出知滁州等地。为官清正,关心民生疾苦,喜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都得到他的赏识和提拔。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是北宋第一个在诗、词、散文等领域都取得重大成就的人。古文学习韩愈,诗则不专注一家,在宋诗革新运动中起了绝大的作用和影响,但其以文为诗的倾向也影响了后来的苏轼、王安石等人。
作者简介
岁月如歌,网名原上,古诗词爱好者,
目前正致力《唐后绝句精选》编选评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