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天津市启动了第二批示范小城镇“九镇三村”挂钩试点,静海区团泊镇是其中之一。通过“村改居”,团泊镇8个村9000余人完成整体搬迁,住进了现代化新居,周边医院、学校、超市、文化活动中心一应俱全。(8月11日《经济日报》)

十九大报告首提 “乡村振兴战略” ,且从提法上由“农村”变成“乡村”,一字之差,是对“三农”工作的全新定位,旨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标志着乡村发展将步入新时代。

乡村发展首当其冲当然离不开担纲主要职责的基层组织乡镇。乡镇是城市之末,农村之首,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层组织,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也是社会治理的主阵地,还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激发乡镇在乡村振兴中的“镇能量”,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中新型城乡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前提基础。

首先,应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聚集乡村振兴“人气”。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是广大农村居民。作为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基层组织,只有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乡村振兴才能持续推进的“能量”。一方面要发扬民主决策,乡村振兴的难点、重点在哪,作为世代生养在那块土地上的主人最清楚,要通过多种方式征求群众意见,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另外,要树立引导正确的理念形成。通过乡村振兴,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如大冶市灵乡镇大庄村,通过创新“”党组织引领+合作社+农户”方式,托管村民土地,让村民变股民,较好地形成规模效益,成为村民增收的支撑产业,成功打造了乡村振兴的”大庄小康“”模式,并被纳入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点。

其次,突出特色打造,承接乡村振兴“地气”。以前的村庄规划往往缺乏历史、人文内涵,工程造价也不低,难接“地气”。乡村振兴建设规划要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先由乡村组织群众自己先行提出编制草案,在充分思考群众讨论意见的基础上,再交专业规划部门审定修改完善, 这样的统筹规划才能“接地气”,才能保证科学性。

其三,注重农村适用型人才培养,凸显乡村振兴“乡土气”。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振兴需要久久为功,就必须具备久久为功的保障,这方面人才才是最关键的保障。现在农村人才外流严重,如何留住人才,尤其选好引领人是关键。没有人才引领,要想打赢这场“持久战”会成空谈,作为基层组织应通过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尤其要注重农村适用型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蓄积后劲。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培养乡土“网红”,较好地推销了当地农副产品,成为帮助村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土专家”。

第四,着力产业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呵成一气”。着力产业融合发展,必须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集群发展。尤其要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多元化乡村产业,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蓄积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能量”,真正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乡镇强则地方强,乡镇服务能力水平提高,则体现服务百姓“最后一公里”措施保障有力,充分激发乡村振兴“镇能量”,既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也是牢固夯实基层政权基础、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现实需要。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友江(湖北大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