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古往今来,月亮寄托着人们的思念和美好心愿。7月13日晚间,一轮“超级月亮”现身夜空,由于本月满月时的地月距离相较于其他月满月时的地月距离都要小,因此本月的满月成为了全年的最大满月。这个消息引发不少天文爱好者关注,有关“超级月亮”的话题也登上网络热搜。
“超级月亮”的说法由1979年美国占星师理查德·诺尔艾提出,它蕴含的意义不仅仅是指“圆月”,而是指当月亮刚好处于近地点附近而呈现的超大模样。一般来说,处于“近地点”的月亮除了“超级满月”也可能是“超级星月”,而它之所以形成,则是因为月球此次沿着椭圆形轨道绕行地球时,它们之间的距离从远到近,此次人们看到的满月也就接近于最大。
在宁夏银川,13日晚上8点45分,月亮开始从云层中慢慢显露出来,晚上九点,月亮脱开云雾,如一轮玉盘悬挂天空,满月的景观吸引了很多市民外出赏月,共度这圆满时刻。在山东日照,月亮在层层叠叠的云雾中浮现,给夜晚增添了朦胧婉约之美。在西藏拉萨市,随着“超级月亮”缓缓升起,静谧的布达拉宫与月亮交相辉映。不少市民携家人、朋友一起共赏明月,拿起相机记录这一难忘时刻。
其实,中华民族素有重视月亮的传统,早在《礼记》中,就记载秋日的傍晚,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文人骚客,更是留下了千古传唱的名句。唐代文人张若虚写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白用“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来表达对月亮的美好遐想与情感;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至今仍被广为传唱。月圆月缺,本是一种天象,数千年来,中国人对月亮倾注了无限温情,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故乡、乡思与相思,满月则象征了圆满、团圆。
明朝杰出思想家王阳明告诉我们,人生只有一种满月,那就是心中的满月。只有回到自己,让自己的心光明,才能拥有真正的满月,心里光明,世界便不黑暗,心里光明,世界便清晰透亮。内心光明的人,能够烛照世界,内心光明的人,他的世界也一片光明,一片生机。“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只要养得一颗光明心,把握、寻找到自己内心的“良知”,就如同有了千年不灭的光明月亮,任他花开花落,任他阴晴圆缺,我心中自有无限光明、圆满与富足。
中国人用几千年的时间累积、演绎的月亮文化,内容之丰厚、内涵之深广,是奉献给全人类的一份宝贵遗产。我们期望光而不耀致中和,我们喜欢月光似水而长存。我们的历法即从月亮周而复始的缺而又圆中悟出,我们的哲学从月亮的空与有、虚与实、形与神中提炼。那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圆月,也正是一颗中国心。
稿源:荆楚网
作者:江珊(湖北襄阳)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