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9月1日,全国中小学开学第一天,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五(1)班的教室里响起朗朗的读诗声,授课老师董艳用“读诗”开启孩子们一天的学习模式。对于孩子们来说,每天跟着董艳老师读诗,觉得仪式感满满。
作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在18年从教生涯里,董艳从未停下成长的脚步,从教学新手到骨干教师,从特级教师到安徽省最美教师再到全国最美教师候选人,一系列变化背后是不变的初心:一辈子甘做乡村教师,与乡村孩子一起筑梦新生活。
育人奉献,以诗人的情怀做教育
【资料图】
从学生时代起,董艳便与文字产生了不解之缘。她喜欢阅读,痴迷于小说,后来到师范学校读书,还写起了小说。
2006年,董艳走上农村小学教师岗位,带着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好奇,开启了一段教育阅读之路。读什么,就会成为什么,中外专著的互文阅读,开阔了她的视野,拓展了她的教育思维,尤其是教育专著的阅读,教育家们扎根一线的教育情怀,感染了也坚定了她一颗坚守农村的心。
2007年,董艳外出学习,她第一次看到城里孩子的学习状态:孩子们在优美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手边有大量的书可以自由阅读。回来后,她看到简陋的教室,望着仅有的几本被学生传烂了的书,不禁问自己:“我应该为乡村孩子做些什么?”
课堂上,董艳正带着学生读诗。人民网 吕欢欢摄
于是乎,董艳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课堂,决定要带班上的孩子“读起来”,让学生讲故事,写作文时配上图画,把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等。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样的“新事物”反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4年时间,董艳与学生一起坚持共读,孩子们在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方面收获很大,不少学生还学会了即兴作诗。
“文字的精髓悄悄影响了孩子,这种无痕教育就是孩子需要的教育。”董艳告诉记者,潜移默化中孩子们学会第一次写诗、第一次给在外务工的父母写信、第一次在省级读书创作比赛中获奖、第一次自信地站在舞台上……这一切的变化,她都看在眼中,喜在心里。
知行合一,用心用情守一方乡土教育
转折点出现在2011年。彼时在异乡从事了五年农村教学工作的董艳,回到了家乡的户胡镇中心小学。但由于长期用嗓,她的嗓子出现了问题,被医生告知不能再上课。
“不能上课我就去听课!”在这之后,董艳开启了听课之旅。
“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在课堂上表现得天真、活泼、善于言辞,但高年级的孩子便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流里流气,有的孩子甚至在中年级就已经有这样的苗头了。”面对这种现象,董艳感到困惑、无助,孩子们怎么会变成这样?如何才能把他们带向真、善、美的生命王国?
观察、思考、探索、尝试,结合自身多年阅读凝聚的知识和力量,2013年暑假后的新学期,董艳带着提前收集的大量儿童诗,以授课老师的身份再次走进了课堂,通过乡土诗歌的吟诵,进一步锤炼孩子的语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并帮助他们形成合作意识。
“乡土乐”这一诗意课程体系就此开启。以“古诗文诵读”为主题的“沐浴古来之风”课程;以“儿童诗读写”为主题的“那诗意在乡土的歌”课程;以“整本书共读”为主题的“荡舟书海”课程;以“描摹乡土生活”为主题的“品味乡土生活”课程……
现如今,董艳的“乡土乐课程”体系逐渐完善。在她的带领下,师生共读了500多本书,累计创作了3000多首儿童诗,30多个孩子的诗歌、文章发表在刊物上……
课堂上,董艳与学生互动。人民网 吕欢欢摄
除此之外,她还带着霍邱县董艳名师工作室的师生团队读写思行研,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引领乡村教师成长、壮大。
在董艳看来,教师的工作“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这些年来,来自于大城市教育界的橄榄枝纷纷向她抛来,但每每看到她的孩子们,“一辈子学做乡村教师,一辈子甘做乡村教师”的想法也愈加坚定。
“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怀有“诗心”与“匠心”,董艳和她的孩子们继续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