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被热搜的新闻引人议论:中科院博士张某于2022年8月16日被骗至缅甸,却不料被骗入一个黑工厂,每日被强迫工作18小时,还受到严密的监视和威胁。直到他的家人和朋友发现了端倪,联系了中国驻缅甸使馆和当地警方,才成功将他解救出来。

本来这事的焦点是公众对缅甸那边电讯诈骗团伙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的声讨。但有一个绕不过去的新闻眼,就是在许多媒体报道这条消息时,标题上都用了“中科院士博士”。因为当事人是“博士”,所以在纷纷议论中有一种声音:“博士读了这么多书,竟也这么容易被骗”“连小学生都知道的,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道理,博士都不知道?”对此,有人生发感叹“读书无用”。


(资料图片)

如果说,仅仅是用“读书无用”这话来劝诫这名被骗博士要吸取教训,也让其它高学历者警惕,虽然尖锐但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如果用“博士被骗至缅甸黑工厂”来证明“读书无用”,那就显然非常偏颇了。

确实,在被骗的人中有一部分人是读过书的高学历者,有博士,有大学生。但是读书人受骗,还是得先问一问为什么会受骗?

据媒体报道,该被骗博士的女友杨女士称,张先生在一年前有几万元的债务问题。他的家庭条件一般,妈妈瘫痪,爸爸在照顾她。后经介绍以为去新加坡从事翻译工作,但最终被骗至缅甸。这个被骗的情节不复杂,博士急于赚钱,相信了“介绍人”而最终受骗。

现实中,类似读书人受骗的经历并不少见。比如,有的大学生以为动动手指刷单就能获得高额佣金,结果垫付后反被拉黑;以为是高薪“话务员”,没想到竟成为诈骗团伙的“帮凶”……大学生一旦“中招”,轻则被骗钱“炸号”,严重的甚至会涉嫌犯罪。

从一些高学历者上当受骗的案件中,可以梳理出三个社会特点:一是受骗人急于求成、迫切地想要获得经济收入,甚至想赚大钱高收入;二是缺乏社会经验,对各类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相对较弱;三是被诈骗后,对一些合理的救济手段缺乏了解,或者碍于面子不愿声张。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还会有这些弱点,或者是失误?

对于读书作用的理解,说到底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读书可以铸魂,滋润思想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读书为了什么,是世界观问题,只有把书中道理入脑入心,才能做一个明白人。面对大学生一再被骗到缅甸的新闻,网友也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态度:都少做点发财梦,钱哪有那么好挣!从这个意义上说,受骗上当的人当然需要检视自己是否真的把书读进脑的问题。但这与“读书无用”无关。

另外,读书有用也是一个方法论命题。读书可以明智。但它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学到了书本知识却没有实践,就会盲目,甚至犯错误。虽说现在的大学生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可因为被家长保护得太好,或者与社会缺少接触,导致对外界的一些危险了解太少,总是单纯地看待社会,这就很容易被有心人欺骗。这也与“读书无用”无关。

在中缅等方面合力下,打击缅境内电诈网赌等犯罪活动正在积极推进。据报道,中国驻泰使馆表示,已成功寻获被困缅甸中科院博士,将安排其近日回国。可以相信,博士被骗会让更多人思考:今天我们怎样才能让“读书有用”。

澎湃特约评论员 方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