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生性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遍览祖国名山大川,再也没有回过故乡,也很少见他在文字中提及故乡。但在他的诗中如《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铜官山醉后绝句》《答杜秀才五松见赠》《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赠刘都使》《秋浦歌》却多次提到铜官山、五松山。不仅如此,天宝元年夏,李白还安家于寨山北麓,携妻子在此安居。1986年编印的《安徽省铜陵县地名录》载:“寨山,朱村乡龙云村境内,海拔374.6米”,即指寨山位于今铜陵天门镇境内。铜陵几乎成了他人生的最后驿站,足见他钟爱铜陵这块土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李白爱上铜陵,也许源于铜陵山水形胜

铜陵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自具特色。这里山峦俊秀,林木茂密。五松山脚下的天井湖,湖湖相连,湖中有岛,湖边山峦环绕。青通河、顺安河、新桥河,每一条河流都如长卷舒展。和悦洲、老洲、平安洲、胥坝洲,每一块江中陆地都是一片天然大园林。弹丸之地,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自然会让李白魂牵梦萦。

据考证说,李白游历安徽大约五次,至少到过铜陵三次。《李太白全集》中涉及歌咏铜陵山水人事的诗歌至少有13首,萦绕五松山的诗题与诗句的不下10余篇。李白盛赞五松山“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州。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他不仅在这里“置酒穷跻攀”,还亲自给五松山命名:“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诗仙首次来游,便在五松山上筑室读书,寓居游憩,称为五松书堂。宋代大诗人苏轼、黄庭坚追寻诗仙足迹,游历五松,也在山上建亭游憩酬唱,是为苏黄吟诗亭。后代墨客名流,也纷纷慕名而来,拜谒太白祠堂,赋诗抒怀纪胜。五松书堂屡毁屡建,宋代改建,易名李太白祠堂;明代重修,改称太白书堂。 可惜的是五松山和太白书堂都没有好好保存下来。

李白爱上铜陵,也许还源于铜陵民风淳朴

铜陵地处吴头楚尾,位于长江之畔,气候宜农宜林,物产丰饶,素有“古铜都之称”。铜的采冶始于商周,盛于唐宋。铜陵自古就是较为富庶之地,老百姓的日子较为安逸。表现在民风上就是:民众懂礼节、知荣辱,少诉讼。

即使百姓在遇到天灾人祸,身陷贫苦之中,也能周济他人。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有这样的诗句,“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农家秋来的劳作更加繁忙,尽管荀家家境贫寒,荀家老夫人仍然给李白送来一盘雕胡饭。这让李白感动不已。

李白的高光时刻是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玄宗对他的才气大为赞赏,宣他入京,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但是好景不长,遭谗谤而被玄宗疏离,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便被皇帝“赐金放还”。他滞留铜陵,大多是在他折戟之后,铜陵的风土人情很适合他疗伤。

李白爱上铜陵,也许还源于他酷爱修道炼丹

李白一生与道教有着极深的渊源,他在《感兴其一》中写过这样的诗句:“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无论是在蜀中还是在“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漫游途中,他都乐于游名山探仙道,并结识了不少有名望的道士,如司马承祯、吴筠、元丹丘、胡紫阳等。

事实上,李白既是诗人,也是一位道教徒,曾两次被授予道箓,这在道教徒中是很罕见的。第一次是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在齐郡历城(今济南)紫极宫请道士高如贵授道箓,后又到安陵(今河北景县东),请道士盖寰为他书写真箓。李白虽然对道教的理论没有深奥的阐发,也称不上一个严格遵守道教戒律的道徒,但他非常重视成仙的实践,曾经长期从事修行、炼丹、服药活动。郭沫若说李白:“在出蜀后,更醉心于求仙访道,采丹炼药。”

他在游览大好河山时,且歌且行间,是否也在求仙问药?而在古代,炼丹与冶铜不无关系,西汉末东汉初的炼丹名著《三十六水法》中记载了很多冶铜的方法,比如从矾石水中提炼出铜。宋代的冶铜也是炼丹术的副产业之一。喜欢炼丹的李白在铜陵流连,很大几率也与修道炼丹有关。

李白素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理想,他一心要“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但他激昂的政治热情,一再受到现实的冲撞。而铜陵这块土地,有云松可览,有轻舟可浮,有美酒盈樽,有人情牵肠,又有丹砂可炼,是一个能让诗人“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地方。所以他才会在《铜官山醉后绝句》中大声吟唱“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