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林长制各项工作,在不断巩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由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林长,全面负责相应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保护发展的管理机制,构建多元共生、健康可持续的自然生态系统。2018年以来,全市林地面积由121.57万亩增长到128.47万亩,增幅5.78%;森林覆盖率由23.91%增加到24.86%;森林蓄积量由350.02万立方米增长到393.43万立方米,增幅12.4%,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我市全力推进林长制改革,明确了林长制组织、工作制度、惠林政策、工作运行、重点工程等5大体系,市、县两级建立林长制会议、督察、考核、信息公开、林长巡查等系列配套制度,以制度落实保障工作落实。全市共设立林长1809名,其中市级林长9名、县级林长56名、乡级林长360名、村级林长1384名,四级林长目标责任与属地管理的空间一一对应,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分工明确、协调一致、分级管理的林长制组织管理网格。
争引项目,推进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长江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矿山复绿等重点项目。4年来,累计完成营造林33.9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58万亩、封山育林4.55万亩、退化林修复4.56万亩、森林抚育21.3万亩。建成省级森林城镇4个、省级森林村庄51个、省级森林长廊示范段18公里、国家森林乡村6个、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实施滨江生态岸线治理,建成6.2公里滨江生态岸线。
强化监管,切实保障林业生态安全。建立健全古树名木档案,加强日常管护,对长势衰弱的古树及时复壮修复,做到“一树一策,一木一案,一树一员”,全市挂牌保护古树名木946株。创新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公益林市县两级财政配套补偿机制,制定实施《铜陵市提高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规定》,将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省、市三级公益林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30、26、20元/亩(其中管护补助8元/亩),补助标准在我省领先。
开展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统筹自然保护地与永久基本农田、矿业权、人工商品林之间的关系,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建设与开发活动,从源头上减少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发布了铜陵市一般湿地名录(第一批),罗昌河、缸窑湖、白浪湖等划入生态红线的湿地进入名录。全力推进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单位疫源防控和野外巡护,定期检查、定期通报。
规范高效,加强林业执法监管。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使用林地定额管理和用途管制制度,规范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加大自然资源巡护和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体系,加大松材线虫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力度,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2‰以内。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治理、打击野外违规用火、“三查三保”等专项行动,在重点区域设置74个卡口“防火码”,劝导游客扫码登记,逐渐实现森林防火管理全链条、火因追溯更便捷,森林火灾得到有效防控。不断加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打造森林防火“尖刀铁拳”,2021年我市森林消防代表队获得省首届国有林场职工森林防火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
完善政策,创新林业发展支持保障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试点,推广“林权抵押+森林保险”贷款模式,累计流转林地30.8万亩,新增林权抵押贷款4340万元。按农户承担20%、市、县(区)财政各承担40%保费的方式,将牡丹纳入市级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范畴。实现了公益林保险全覆盖,全市111.9万亩森林已参保80.32万亩。
盘活资源,促进林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依托风景区、农庄、经济林基地,将现代林业与生态观光、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开发以林果游、林茶游、林花游为主题的林业生态旅游业,集中打造浮山国家森林公园、凤凰山风景名胜区、铜陵永泉小镇、铜官山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产品。培育省级以上龙头林业企业26家,发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354个,经营面积50.65万亩。全市林下经济发展面积35万亩,林下经济经营产值8.2亿元。枞阳县柳峰横岭生态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铜陵徽铜白茶专业合作社获批第六批省级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义安区永泉忆江南森林康养基地入选省第一批森林康养基地名单。2021年我市实现林业产值4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