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服务业,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餐饮、住宿、旅游、商贸等“吃住行玩”行业。

很多时候,服务业看起来没有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那么“高大上”。那是因为很多属于服务业范畴的产业,人们似乎还没有养成把它们当作服务业的思维惯性,比如生产性服务中的研发、设计以及相关的配套产业链。

而越是在新兴产业领域,这样的产业分工和形态越是普遍,所谓的新业态、新模式往往即是此类。

服务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

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面对提振内需的迫切要务,服务业怎样“危中寻机”求突破,进而牵引内需扩大、锻造产业新引擎,更好为稳定经济运行提供新活力源?具体到安徽服务业而言,如何也能走出一条科创和部分产业领域那样的“现象级成长”之路?近日,由安徽省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主办的安徽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举行,专家学者、企业家一起剖析服务业的发展规律,并为安徽服务业发展出谋划策。

“看不见”,却有“大讲究”

“看起来一大片,抓起来看不见”。这不仅是一些地方发展服务业的困惑,也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服务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姜长云给出的评价。

实际情况呢?看不见,只是表象,服务业发展有着特定的发展规律。

姜长云表示,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往往是一座城市、一个省域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一度超过六成到七成。

再看长三角的数据,2023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除了上海实现75.2%以外,江苏、浙江、安徽均为50%多,其中安徽占比为52.5%。这意味着安徽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和潜力。

在演讲中,姜长云举了消费中的“用户体验”的例子,他认为,良好的消费体验是服务业竞争力的关键,其中的核心在于以用户为中心。

“比如旅游,不是人越多越好,而是看吸引哪些人来旅游,吸引高端消费人群很重要。发展旅游中,我们要加强创新和服务能力建设,通过优质、人性化和体验化的服务吸引游客。”姜长云说。

他认为,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属性包括高度信息化和知识化、高度的创新导向、高度的网格化和集群化、高度的顾客导向性。

姜长云还认为,过度的创新,或者是不顾用户的创新反而是有害的,比如一些移动支付忽视了老年人的需求,现在都在推进“适老化改造”。总之,服务业的对象是“人”,一切都要建立在人性化、用户满意的基础之上。

专家们一致认为,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融合,也必须融合。在复旦大学经济中心主任石磊看来,生产性服务业已然成为当前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方向。

什么是生产性服务业?石磊举例说“新型装备制造”“新型农业”很大一部分都与生产性服务业有关。

“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不是独立个体能完成的,它需要平台与合作,需要与其他生产服务主体的参与和支持。”

发展快,还有大空间

研讨会上,专家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安徽的服务业。

大家认为,安徽服务业发展很快,但占GDP比重仍然不大,还有许多发展空间和潜力。根据安徽省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的数据,安徽的服务业体量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业增加值从2020年的19824.2亿元增至2023年的24682.2亿元,居全国第12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51.3%提升至2023年的52.5%,创历年来新高,居全国第9位。2023年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6000亿元大关,达6561.7亿元。

在发展质量上,体现了“一个提高、一个恢复”:即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持续提高,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由2020年的2.3%、3.0%提高到2023年的2.6%、3.3%;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恢复,2023年安徽全年接待国内游客8.48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510亿元,均超过2020年发展水平,恢复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十四五”以来,安徽网上零售额增长1.44倍,跨境电商、直播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随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安徽的经营主体快速成长。2022年,安徽服务业法人单位数达到102万个,数量居全国第11位,占全部法人单位数的比重达70%。限上商贸企业年均净增1000家以上。截至2023年底,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349家,较2020年增加117家。交控集团、灵通集团等13家企业进入2023全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合肥维天运通在中物联发布的网络货运平台Top10排名中连续三年位居榜首,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等一批企业成为国内细分行业龙头。

“补短板”也要“锻长板”

服务业发展,需要一套适宜对路的“打法”。

安徽大学宋宏教授认为,当前服务业面临“存量经济”的形势,在这种形势下,各地发展服务业就要集中精力干大事,不能只顾着补短板,而要拉长长板,把优势特色发挥到最大,发挥“长板效应”。

在他看来,安徽沿江城市是区域性人口集聚中心,产业特色逐渐明朗,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中,生态文旅资源丰富,承担区域性消费中心富有潜力。

“安徽沿江城市服务业发展有三大发力领域,分别是完善基础性服务业、发展高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适应发展型消费、提升生活性消费。”宋宏针对不同城市、不同片区的特点,提出了具体路径方法建议,比如沿江中等城市工业门类相比大城市较少,导致生产性服务业不可能“大而全”,也不能简单照搬大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结构,要根据当地工业企业的需求,发展高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注重贴近性、融合度和规模效益。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专注两大消费空间,即线上的“电商、快递、外卖”,线下的“场景沉浸体验”,同时要适应当前的消费形势,针对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的不同特点,发展分层化的生活性服务业。

会上,“安徽省现代服务业智库”揭牌。安徽省现代服务业联合会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根据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依托“安徽省现代服务业智库”积极组织开展专题研究,举办现代服务业沙龙、讲座和论坛,打造在长三角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智库品牌。( 王弘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