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专栏3围绕“维护竞争秩序 改善政策利率传导”进行了阐述。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构想。此后,党的多次重要会议均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中国人民银行按照“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的总体思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这方面已取得成效。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明确公开市场7天期回购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以及较为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

利率影响消费和投资,对宏观经济有重要意义,是货币政策的核心。今年以来,央行围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明确公开市场7天期回购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规范手工补息等,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进一步健全。总体来看,我国政策利率有效传导,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保持在历史低位。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在维护竞争秩序和利率政策执行层面仍有完善空间。这些年来,政策利率调整对银行净息差影响是中性的,过度竞争才是银行业净息差不断收窄背后的重要驱动因素。一方面,银行过度竞争贷款,导致贷款利率“下行快”,部分大客户贷款利率甚至低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另一方面,银行存在规模情结,过度竞争存款使得存款利率“降不动”,创造出各种违规的“创新产品”,甚至先下调存款利率,再通过手工补息等方式补回来,存款利率“明降实升”,削弱存款利率下降效果。这是影响当前银行净息差的关键因素,需要银行自身合理调整来应对。

前期,一些地方出现了银行恶性竞争房贷、低于经营成本发放贷款的现象。5年期以上新发放房贷利率的保本点基本在3.2%左右,房贷利率显著低于3%对银行来说不可持续。目前,部分地区房贷利率已经向合理水平回归,恶性竞争有所缓解,未来,银行还应进一步提升定价能力,理性有序参与市场竞争。最新一轮的房贷利率调整,同时伴随着降准降息、存款利率下行等,综合权衡后,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总体中性。国际上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如日本、德国的银行净息差会相对低一些,经济下行期还会再收窄一些,但实体经济恢复后也会反哺银行,净息差会有所回升,形成良性互动和循环。

目前,存贷款利率已全面放开,未来要在“形得成”和“调得了”方面下功夫。“形得成”需要金融机构提升自主理性定价能力,增强资产端和负债端利率调整的联动性;“调得了”需要尽可能缓解影响利率调控的约束,引导银行通过市场化方式保持合理的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避免净息差掣肘,使利率政策更好服务于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