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的进化同时也呈现了时代的交替,文明的发展。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宋体,建国以后又出现简体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由简到深,逐层递进,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的过程。

书画同源:

中国自古就有“ 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夏代水书: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个水书文字。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认为中国文字"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当然,这不是公认看法,因为夏代出土的文字还少。

殷商时期-甲骨文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之一种形式。 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西周时期--金文

铸造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 金文是指在殷周上的,也叫钟鼎文。 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金文之全盛时期为周,周以王东迁分为西周及东周──西周趋于端整雄浑,造成金文之黄金时代;东周因列国割据而形成地域特色。

金文

秦朝时期--小篆

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小篆的鼻祖,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 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峄山碑文

汉朝时期--隶书

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

草书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急就章

唐朝时期--楷书

"楷书"尤为盛行,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代表人物:唐代欧阳询(欧体),唐代颜真卿(颜体),唐代柳公权(柳体),元代赵孟頫(赵体)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作为范例。

颜真卿楷书

行书

行楷和行草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两种。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之一行书"。

宋朝时期--宋体

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被毕升改进为活字印刷术,"宋体字"也应此产生。最早产生于北宋,是由楷书变化而来。有肥体和瘦体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 "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这种字体的出现至今也不过七、八十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

宋体

新中国时期--简体字

新中国时期,简化了汉字出现简体字,后来又出现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推荐内容